作者:歐希莉揚森
譯者: 郭姿瑩
出版社:臺北市立美術館
這本是在火星童書地圖的IG上看到的。
因為小木頭酷比太明顯(?)了,我原本以為是繼《酷比的耶誕節》之後的中譯本,查了一下才知道是今年北美館的賣店整修裝潢同時推出的企劃之一,518博物館日的時候正式出版。
因為小木頭酷比太明顯(?)了,我原本以為是繼《酷比的耶誕節》之後的中譯本,查了一下才知道是今年北美館的賣店整修裝潢同時推出的企劃之一,518博物館日的時候正式出版。
我本來就是酷比的讀者,看到這個合作馬上去找網路通路下單。
幾年前曾經整理一份自己看過覺得很棒的博物館/美術館繪本清單,這次北美館和歐希莉揚森的合作更是直擊我心。
酷比是個充滿好奇心而且積極行動的小男孩,這次他在美術館裡面發現的各種事情其實都是藝術管理領域裡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例如,在數位娛樂豐富的時代裡,實體的美術館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美術館的空間與展覽內容如何更親近觀眾;展覽裡觀眾的行為如何如何,以及最重要的大哉問,藝術對於觀眾而言是什麼。
酷比最後其實是用廚房裡的冰箱MEMO讓讀者認知,親近美術館其實是很日常的一件事。
觀眾在展覽時獲得的體驗、收穫以及因為展覽所建立的、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其實都是在日常的點滴中慢慢建立起來的。
身為一個藝術管理知識體系的逃兵,能夠在這本小書裡頭看到因為單純的藝術而感到快樂的自己,其實是非常感動的。
該死的武漢肺炎其實對美術館以及博物館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希望哪天在美術館、博物館開門之後,選一間自己好奇的館舍或是展覽去看看吧。
酷比是個充滿好奇心而且積極行動的小男孩,這次他在美術館裡面發現的各種事情其實都是藝術管理領域裡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例如,在數位娛樂豐富的時代裡,實體的美術館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美術館的空間與展覽內容如何更親近觀眾;展覽裡觀眾的行為如何如何,以及最重要的大哉問,藝術對於觀眾而言是什麼。
酷比最後其實是用廚房裡的冰箱MEMO讓讀者認知,親近美術館其實是很日常的一件事。
觀眾在展覽時獲得的體驗、收穫以及因為展覽所建立的、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其實都是在日常的點滴中慢慢建立起來的。
身為一個藝術管理知識體系的逃兵,能夠在這本小書裡頭看到因為單純的藝術而感到快樂的自己,其實是非常感動的。
希望哪天在美術館、博物館開門之後,選一間自己好奇的館舍或是展覽去看看吧。
留言
張貼留言